close
新民晚報數字報
◆惜珍 今年是我國近代出版事業的先驅張元濟先生誕辰150周年。清末翰林出身的張元濟,學貫中西,在因戊戌變法失敗遭革職後,他走上瞭用文化出版開啟民智的道路。嗜書、尋書、藏書、編書、出書,寫就瞭他的一生。在上海度過的一個甲子中,張元濟主要有兩處寓所,一處在今萬航渡路,另一處在今淮海中路。 1 極司菲爾路40號 與胡適衡宇相望 極司菲爾路即今萬航渡路。這條路辟築於1862年,初辟築時,從靜安寺起築至今曹傢渡附近的梵皇渡,名極司菲爾路,據傳因某外人之妻名極司,乃戲呼其所居之地為極司菲爾,意為“極司的土地”。築路後,在路邊建房開店,東西兩裡許,店鋪鱗次櫛比,成為商品集散之地。 1913年,張元濟在極司菲爾路40號(今萬航渡路323號)處買下2畝半土地請英國在滬開業的一傢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瞭一座兩開間帶尖頂的二層英式花園洋房,年底建成。外墻用紅青磚相間砌成,寓所用清一色青磚。小樓前辟有花園,樓後有一個小水池,裡面種著荷花。張元濟在極司菲爾路的寓所裡接待過許多名人,1915年,梁啟超來滬組織討袁鬥爭以及1920年從法國歸來時都曾在此下塌。蔡元培、嚴復、伍廷芳、黃炎培等是這裡的常客。孔祥熙在未成為民國要人前也常到這裡做客。 當年,與張元濟寓所相鄰的是當過朱德老師的周孝懷的寓所。在張元濟寓所斜對面的極司菲爾路49號(今萬航渡路320弄內)一幢混合結構的三層樓住宅寓居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現代著名學者胡適。1926年,胡適赴英國參加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的會議,5月間先回到上海,在滄州飯店開瞭房間,後接受顧頡剛的勸阻未去北平而留在上海,租下瞭極司菲爾路49號的小洋房。這是一幢帶小花園的新式裡弄住宅,樓下是客廳、廚房、餐廳和衛生間,樓上大間是胡適和夫人江冬秀的臥室,旁側小間是其兩個兒子胡祖望、胡思杜的臥室,另一側是胡適的書房。當年胡適寓居上海後,接受光華大學教授聘任,又與徐志摩、梁實秋、邵洵美等籌辦《新月》雜志和新月書店。1927年4月30日,胡適就任母校中國公學校長,又兼文理學院院長。那時,胡適除瞭到學校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外,就在寓所潛心寫作。 在極司菲爾路居住期間,張元濟與胡適“衡宇相望,時相過從”。張元濟的傢鄉海鹽澉浦出產名貴水果槜李,初夏果熟,親戚寄來後,張元濟總要贈幾枚給胡適品嘗。後院池內的荷花結瞭蓮子,張元濟也會讓園丁折下數枝送去胡適寓所。那時,胡適在寫《中古思想史長編》,經常向張元濟借閱古書,他寫完一兩章,即送張元濟閱讀。每當有新章節送來,張元濟都會訂成本子,一口氣讀完。對於住在極司gps衛星監控管理系統菲爾路的那段生活,胡適後來寫道:“那時我在張菊生(張元濟號菊生)先生的對門,時時向他借書,有時候還借到他自己用筆細校的史書。我那時初讀唐晏校刻的陸賈《新語》,寫瞭一篇跋,也曾送菊生先生,請他指教。” 2 商務印書館被毀,全傢搬至上方花園 在商務印書館,張元濟以一gps物流車隊管理系統種開明開放、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學術情趣,廣集人才。據《商務印書館大事記》記載:1920年到1922年間,陸續進館的就有陳佈雷、謝六逸、鄭振鐸、周予同、李石岑、王雲五、竺可楨、任鴻雋、陶孟和、顧頡剛等,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中國文化科學領域的一代宗師。商務印書館也因此和五四時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一樣,成為“各方知識分子匯集的中心”。1926年,商務印書館已經是遠東最大的出版商。分館不僅遍及中國,而且開到瞭香港南洋。在上海的寶山路,還建起瞭規模宏大的商務印書總館,原先供編譯所人員閱覽藏書的涵芬樓也擴建成瞭東方圖書館。東方圖書館於1926年5月2日正式對外開放,其規模之大,設施之新,藏書之豐,珍本之多,管理之善,影響之廣,為當時國內之最。曾享有“東亞文化寶庫”“亞洲第一圖書館”和“學者搖籃”等美譽。 可惜,東方圖書館的輝煌隻持續瞭短短六年。1932年1月29日上午10點剛過,幾架日軍轟炸機向商務印書館總館投下6枚炸彈,商務印書館的總管理處、編譯所、四個印刷廠、倉庫等全部中彈,火勢波及東方圖書館。2月1日上午8點,日寇又沖入東方圖書館縱火。大火熄滅後,圖書館的五層大樓僅剩斷垣殘壁,紙灰沒膝。其中珍藏的46萬冊藏書,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種,35000多冊,悉數被毀。望著漫天飄舞的紙灰,時年65歲的張元濟涕淚長流。他滿懷自責地對夫人說:“這是我的罪過!如果我不將這些書搜羅起來,仍然讓它散存在全國各地,豈不可以逃過這場浩劫!”他滿懷悲憤地仰天長嘆:“廿年心血成銖寸,一霎書林換劫灰。” 商務印書館被毀後,張元濟傢庭經濟狀況大受影響,不得以在1939年把住瞭25年的極司菲爾路花園住宅賣給上海建築營造廠的老板陶桂記,全傢搬到上方花園24號。陶老板買下後進行瞭大規模整修,加蓋一層,並在西面空地新造一棟樓與之相連。新房剛竣工還未入住,就被汪偽特務強占,成瞭汗奸潘達的公館。抗戰勝利後,潘達被槍決,房屋作為敵產沒收。解放後這幢樓房成為解放軍部隊傢屬的宿舍。20世紀90年代,因市政工程需要,這幢房屋被拆除。 3 兢兢業業勘古籍,生命之樹綻放新枝 上方花園所在地塊原本是農田,1914年被劃進法租界。兩年後,英籍猶太人沙發在此建造私傢花園,被叫作“沙發花園”。1933年,浙江興業銀行買下“沙發花園”,並於1937年在此建造花園裡弄住宅,1938年至1941年分批建成後,取名“上方花園”。“上方”二字取自舊詩“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事空”的意境。 上方花園由74幢3層建築組成,外形為西歐排聯式住宅與單體住宅相結合,每個門牌號為一個獨立單元。上方花園的特點是建築風格多樣,且細部裝飾富於變化。屋內寬敞明亮,屋頂為雙坡和四坡屋頂結合,披紅色西班牙瓦,煙囪伸出屋頂,簷下部分采用拱形裝飾線條。窗戶有圓弧形、八角形、長方形等多種形狀,落地窗前有線條柔美的鑄鐵小陽臺。 張元濟住的24號在弄底,每層有2間朝南大房,屋前有個院子。大門進去是長方形起居室,起居室後面有樓梯,邊上是餐室。張元濟的臥室兼工作室在二樓西側,房間朝南是4扇玻璃窗,窗外有個小陽臺,西北靠墻放一張木床,北面靠墻是一個大衣櫃,東墻有個壁櫥,東北角還有一個小暗間,裡面有一個四層書櫥。居室正中是一張方桌,桌面為白色大理石,它曾是張元濟母親的妝奩,這時成瞭他的工作臺。上方花園雖不能和極司菲爾路的住宅相比,但環境幽雅寧靜,72歲的張元濟移居此處後,生命之樹再次綻放新枝。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原是明朝常熟藏書傢趙琦美的脈望館的鈔本,後來輾轉於錢謙益的絳雲樓和錢曾的也是園。清朝時期,該書又經季滄葦、黃丕烈等大藏書傢收藏,最後入丁祖蔭之手。該抄本原有340種元明雜劇,後來隻剩242種,但其中仍保留瞭不少孤本。抗戰爆發後,這本古籍流入市肆。張元濟以1000元的價格,借來該書,逐頁拍照,與已遷往香港的商務印書館總管理處簽訂出版合約,並擔負起校勘工作。1941年秋,這部珍籍更名為《孤本元明雜劇》面世,初版350部,很快售空。文學史傢鄭振鐸稱這部書的重要性僅次於敦煌藏經洞和西陲漢簡的發現。 此外,張元濟還為重慶中央圖書館做古籍鑒定工作。“九一八”後的10年裡,張元濟幾乎天天在小樓裡校勘古籍,終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完成瞭這項工作。經他鑒定的善本共3800餘種,其中宋元古本300餘種。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租界,張元濟開始隱居,靠賣字維持生計。沒想到各地人士仰慕其名,紛紛求字,有對聯、堂幅、屏條、扇面、冊頁等。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獲得他的墨寶。在汪偽政府浙江省省長傅式悅曾以偽鈔11萬元,要求他在一幅畫上題字,被他拒絕瞭。有日本人要與張元濟談談,也被他拒絕並寫字條“兩國交戰,不便接談”。 1949年後,張元濟赴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並出任上海文史館首任館長,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在上方花園度過瞭20載,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如今,途經淮海中路1285弄,可以看到醒目的“上方花園”4個字,那就是張元濟的手跡。 相關鏈接 張元濟先生是浙江海鹽人,1867年出生於書香世傢,1884年步入科舉之路,8年後金榜題名。1898年,張元濟因參與戊戌變法而仕途中斷,隨後舉傢遷往上海,入南洋公學擔任譯書院主事。1901年3月,張元濟成為南洋公學第二任校長。次年,張元濟辭去南洋公學的所有職務,加盟商務印書館。在他的主持下,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印書作坊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出版企業。 半個世紀後,因中風臥床數年的張元濟用顫抖的手寫瞭一首詩,與同仁告別:“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從詩中,人們讀到瞭他平生的理想,也讀到這樣一個事實:他自覺地把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變革連接瞭起來。
汽車遠端監控
◆惜珍 今年是我國近代出版事業的先驅張元濟先生誕辰150周年。清末翰林出身的張元濟,學貫中西,在因戊戌變法失敗遭革職後,他走上瞭用文化出版開啟民智的道路。嗜書、尋書、藏書、編書、出書,寫就瞭他的一生。在上海度過的一個甲子中,張元濟主要有兩處寓所,一處在今萬航渡路,另一處在今淮海中路。 1 極司菲爾路40號 與胡適衡宇相望 極司菲爾路即今萬航渡路。這條路辟築於1862年,初辟築時,從靜安寺起築至今曹傢渡附近的梵皇渡,名極司菲爾路,據傳因某外人之妻名極司,乃戲呼其所居之地為極司菲爾,意為“極司的土地”。築路後,在路邊建房開店,東西兩裡許,店鋪鱗次櫛比,成為商品集散之地。 1913年,張元濟在極司菲爾路40號(今萬航渡路323號)處買下2畝半土地請英國在滬開業的一傢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瞭一座兩開間帶尖頂的二層英式花園洋房,年底建成。外墻用紅青磚相間砌成,寓所用清一色青磚。小樓前辟有花園,樓後有一個小水池,裡面種著荷花。張元濟在極司菲爾路的寓所裡接待過許多名人,1915年,梁啟超來滬組織討袁鬥爭以及1920年從法國歸來時都曾在此下塌。蔡元培、嚴復、伍廷芳、黃炎培等是這裡的常客。孔祥熙在未成為民國要人前也常到這裡做客。 當年,與張元濟寓所相鄰的是當過朱德老師的周孝懷的寓所。在張元濟寓所斜對面的極司菲爾路49號(今萬航渡路320弄內)一幢混合結構的三層樓住宅寓居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現代著名學者胡適。1926年,胡適赴英國參加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的會議,5月間先回到上海,在滄州飯店開瞭房間,後接受顧頡剛的勸阻未去北平而留在上海,租下瞭極司菲爾路49號的小洋房。這是一幢帶小花園的新式裡弄住宅,樓下是客廳、廚房、餐廳和衛生間,樓上大間是胡適和夫人江冬秀的臥室,旁側小間是其兩個兒子胡祖望、胡思杜的臥室,另一側是胡適的書房。當年胡適寓居上海後,接受光華大學教授聘任,又與徐志摩、梁實秋、邵洵美等籌辦《新月》雜志和新月書店。1927年4月30日,胡適就任母校中國公學校長,又兼文理學院院長。那時,胡適除瞭到學校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外,就在寓所潛心寫作。 在極司菲爾路居住期間,張元濟與胡適“衡宇相望,時相過從”。張元濟的傢鄉海鹽澉浦出產名貴水果槜李,初夏果熟,親戚寄來後,張元濟總要贈幾枚給胡適品嘗。後院池內的荷花結瞭蓮子,張元濟也會讓園丁折下數枝送去胡適寓所。那時,胡適在寫《中古思想史長編》,經常向張元濟借閱古書,他寫完一兩章,即送張元濟閱讀。每當有新章節送來,張元濟都會訂成本子,一口氣讀完。對於住在極司gps衛星監控管理系統菲爾路的那段生活,胡適後來寫道:“那時我在張菊生(張元濟號菊生)先生的對門,時時向他借書,有時候還借到他自己用筆細校的史書。我那時初讀唐晏校刻的陸賈《新語》,寫瞭一篇跋,也曾送菊生先生,請他指教。” 2 商務印書館被毀,全傢搬至上方花園 在商務印書館,張元濟以一gps物流車隊管理系統種開明開放、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學術情趣,廣集人才。據《商務印書館大事記》記載:1920年到1922年間,陸續進館的就有陳佈雷、謝六逸、鄭振鐸、周予同、李石岑、王雲五、竺可楨、任鴻雋、陶孟和、顧頡剛等,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中國文化科學領域的一代宗師。商務印書館也因此和五四時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一樣,成為“各方知識分子匯集的中心”。1926年,商務印書館已經是遠東最大的出版商。分館不僅遍及中國,而且開到瞭香港南洋。在上海的寶山路,還建起瞭規模宏大的商務印書總館,原先供編譯所人員閱覽藏書的涵芬樓也擴建成瞭東方圖書館。東方圖書館於1926年5月2日正式對外開放,其規模之大,設施之新,藏書之豐,珍本之多,管理之善,影響之廣,為當時國內之最。曾享有“東亞文化寶庫”“亞洲第一圖書館”和“學者搖籃”等美譽。 可惜,東方圖書館的輝煌隻持續瞭短短六年。1932年1月29日上午10點剛過,幾架日軍轟炸機向商務印書館總館投下6枚炸彈,商務印書館的總管理處、編譯所、四個印刷廠、倉庫等全部中彈,火勢波及東方圖書館。2月1日上午8點,日寇又沖入東方圖書館縱火。大火熄滅後,圖書館的五層大樓僅剩斷垣殘壁,紙灰沒膝。其中珍藏的46萬冊藏書,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種,35000多冊,悉數被毀。望著漫天飄舞的紙灰,時年65歲的張元濟涕淚長流。他滿懷自責地對夫人說:“這是我的罪過!如果我不將這些書搜羅起來,仍然讓它散存在全國各地,豈不可以逃過這場浩劫!”他滿懷悲憤地仰天長嘆:“廿年心血成銖寸,一霎書林換劫灰。” 商務印書館被毀後,張元濟傢庭經濟狀況大受影響,不得以在1939年把住瞭25年的極司菲爾路花園住宅賣給上海建築營造廠的老板陶桂記,全傢搬到上方花園24號。陶老板買下後進行瞭大規模整修,加蓋一層,並在西面空地新造一棟樓與之相連。新房剛竣工還未入住,就被汪偽特務強占,成瞭汗奸潘達的公館。抗戰勝利後,潘達被槍決,房屋作為敵產沒收。解放後這幢樓房成為解放軍部隊傢屬的宿舍。20世紀90年代,因市政工程需要,這幢房屋被拆除。 3 兢兢業業勘古籍,生命之樹綻放新枝 上方花園所在地塊原本是農田,1914年被劃進法租界。兩年後,英籍猶太人沙發在此建造私傢花園,被叫作“沙發花園”。1933年,浙江興業銀行買下“沙發花園”,並於1937年在此建造花園裡弄住宅,1938年至1941年分批建成後,取名“上方花園”。“上方”二字取自舊詩“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事空”的意境。 上方花園由74幢3層建築組成,外形為西歐排聯式住宅與單體住宅相結合,每個門牌號為一個獨立單元。上方花園的特點是建築風格多樣,且細部裝飾富於變化。屋內寬敞明亮,屋頂為雙坡和四坡屋頂結合,披紅色西班牙瓦,煙囪伸出屋頂,簷下部分采用拱形裝飾線條。窗戶有圓弧形、八角形、長方形等多種形狀,落地窗前有線條柔美的鑄鐵小陽臺。 張元濟住的24號在弄底,每層有2間朝南大房,屋前有個院子。大門進去是長方形起居室,起居室後面有樓梯,邊上是餐室。張元濟的臥室兼工作室在二樓西側,房間朝南是4扇玻璃窗,窗外有個小陽臺,西北靠墻放一張木床,北面靠墻是一個大衣櫃,東墻有個壁櫥,東北角還有一個小暗間,裡面有一個四層書櫥。居室正中是一張方桌,桌面為白色大理石,它曾是張元濟母親的妝奩,這時成瞭他的工作臺。上方花園雖不能和極司菲爾路的住宅相比,但環境幽雅寧靜,72歲的張元濟移居此處後,生命之樹再次綻放新枝。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原是明朝常熟藏書傢趙琦美的脈望館的鈔本,後來輾轉於錢謙益的絳雲樓和錢曾的也是園。清朝時期,該書又經季滄葦、黃丕烈等大藏書傢收藏,最後入丁祖蔭之手。該抄本原有340種元明雜劇,後來隻剩242種,但其中仍保留瞭不少孤本。抗戰爆發後,這本古籍流入市肆。張元濟以1000元的價格,借來該書,逐頁拍照,與已遷往香港的商務印書館總管理處簽訂出版合約,並擔負起校勘工作。1941年秋,這部珍籍更名為《孤本元明雜劇》面世,初版350部,很快售空。文學史傢鄭振鐸稱這部書的重要性僅次於敦煌藏經洞和西陲漢簡的發現。 此外,張元濟還為重慶中央圖書館做古籍鑒定工作。“九一八”後的10年裡,張元濟幾乎天天在小樓裡校勘古籍,終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完成瞭這項工作。經他鑒定的善本共3800餘種,其中宋元古本300餘種。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租界,張元濟開始隱居,靠賣字維持生計。沒想到各地人士仰慕其名,紛紛求字,有對聯、堂幅、屏條、扇面、冊頁等。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獲得他的墨寶。在汪偽政府浙江省省長傅式悅曾以偽鈔11萬元,要求他在一幅畫上題字,被他拒絕瞭。有日本人要與張元濟談談,也被他拒絕並寫字條“兩國交戰,不便接談”。 1949年後,張元濟赴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並出任上海文史館首任館長,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在上方花園度過瞭20載,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如今,途經淮海中路1285弄,可以看到醒目的“上方花園”4個字,那就是張元濟的手跡。 相關鏈接 張元濟先生是浙江海鹽人,1867年出生於書香世傢,1884年步入科舉之路,8年後金榜題名。1898年,張元濟因參與戊戌變法而仕途中斷,隨後舉傢遷往上海,入南洋公學擔任譯書院主事。1901年3月,張元濟成為南洋公學第二任校長。次年,張元濟辭去南洋公學的所有職務,加盟商務印書館。在他的主持下,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印書作坊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出版企業。 半個世紀後,因中風臥床數年的張元濟用顫抖的手寫瞭一首詩,與同仁告別:“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從詩中,人們讀到瞭他平生的理想,也讀到這樣一個事實:他自覺地把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變革連接瞭起來。
汽車遠端監控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